新聞中心Info
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lián)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高壓CO2對表面活性劑水溶液與原油界面張力、原油乳化的影響——摘要、實驗部分
> 高鹽油藏下兩性/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協(xié)同獲得油水超低界面張力的方法(二)
> 表面張力和接觸角對塑料熔體在微型通道內的流變行為的影響(二)
> 內分泌物在膠束中的增溶作用——結論、致謝!
> 一體化生物復合乳液研制及在碳酸鹽巖體積加砂壓裂中的應用(一)
> 磺酸基團修飾水滑石LB復合薄膜自組裝機理及酸致變色特性(一)
> 表面張力小實驗——水中取硬幣
> 不同溫度下手性離子液體及二元混合物的密度和表面張力(下)
> 槐糖脂的屬性:脂肪酸底物和混合比例的影響——材料和方法
> 無機粒子對TPAE界面張力、發(fā)泡、抗收縮行為的影響(四)
表面活性劑如何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張力
來源: 瀏覽 22 次 發(fā)布時間:2025-04-11
表面活性劑能夠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張力,主要通過其獨特的分子結構和界面吸附作用實現(xiàn)。以下是其作用機制和關鍵步驟的詳細解釋:
1.分子結構特點
表面活性劑分子由兩部分組成:
親水頭基:極性部分,易溶于水(如羧酸根、磺酸根、聚氧乙烯鏈)。
疏水尾鏈:非極性部分,易溶于油(通常為碳氫鏈或硅氧烷鏈)。
這種兩親性結構使其能夠定向排列在油水界面上,親水頭伸入水相,疏水尾伸入油相。
2.降低界面張力的機制
(1)界面吸附
表面活性劑分子從體相溶液向油水界面遷移,并吸附在界面上,取代原本高能量的油-水直接接觸區(qū)域。
這種吸附減少了界面處分子間的不飽和力(水分子與油分子間的排斥作用),從而降低界面張力。
(2)界面膜形成
當表面活性劑濃度達到一定值時,界面形成緊密排列的分子膜,將油水間的相互作用轉變?yōu)椋?
親水頭與水相的氫鍵/靜電作用。
疏水尾與油相的范德華力。
這種排列顯著降低了界面的自由能(界面張力與自由能直接相關)。
(3)熱力學驅動
根據(jù)吉布斯吸附方程,表面活性劑在界面的吸附量(Γ)與界面張力(γ)的降低成正比:
濃度越高,吸附量越大,界面張力下降越顯著。
3.關鍵影響因素
濃度:達到臨界膠束濃度(CMC)前,界面張力隨濃度增加而下降;超過CMC后,新增分子形成膠束,界面張力趨于穩(wěn)定。
分子結構:
疏水鏈長度:鏈越長,疏水性越強,界面吸附能力越強(但過長可能導致溶解度下降)。
親水頭類型:離子型(如SDS)在低鹽條件下效果強,非離子型(如Tween)受鹽度影響小。
環(huán)境條件:溫度、pH、鹽度等可能影響表面活性劑的溶解性和界面排列。
4.實際應用中的效果
乳化作用:降低界面張力后,油水更易形成乳狀液(如化妝品、食品乳液)。
增溶作用:膠束能將油相“包裹”在水相中(如洗滌去污)。
潤濕鋪展:促進液體在固體表面的鋪展(如農藥噴灑、油藏驅油)。
示例
在三次采油中,表面活性劑(如石油磺酸鹽)將油水界面張力從~30 mN/m降至10?3mN/m量級,使殘留油滴更易從巖石孔隙中脫附。
通過上述機制,表面活性劑成為調控油水界面行為的關鍵材料。
相關研究
表面活性劑在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中的應用及機理
研究了表面活性劑如何通過降低油水界面張力和改善巖石潤濕性提高低滲透油藏采收率,并對微觀驅油機理進行了探究。結果表明,表面活性劑能夠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張力,當表面活性劑濃度從0 mg·L-1升至50 mg·L-1時,油水界面張力從72.5 mN·m-1降至10.4 mN·m-1,尤其是在表面活性劑濃度從0 mg·L-1升至30 mg·L-1時,油水界面張力顯著下降;表面活性劑濃度與巖石表面吸附量及油藏采收率呈正相關,當表面活性劑濃度從0 mg·L-1升至30 mg·L-1時,巖石表面吸附量從0μg·cm-2增至50.3μg·cm-2,當表面活性劑濃度從0 mg·L-1升至50 mg·L-1時,油藏采收率從25%升至62%。為低滲油田的化學增產提供了科學依據(jù)。